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5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历史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历史文献资料较为缺乏的西南山区,如何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成为摆在历史学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综合利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多学科方法,以及数据库和GIS等手段,以聚落为研究西南山地小区域环境变化的载体数据,获取了丰富的多源数据,创建了具有连续时间序列的流域聚落信息数据库,量化分析了自然因素中地形和坡向对山地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掌鸠河流域,不同地形区对聚落空间演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性,坡向的影响则并不显著。本文为大数据时代下综合利用多学科方法和多技术手段研究西南山地小区域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52.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国家权力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大一统”。西南土司地区各族民众在共同拓展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文中简称“四个共同”)的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司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3.
蓝武  廖玉连 《民族学刊》2019,10(3):60-68, 120-122
相对于明代改土归流出现明显的反复而言,清代在广西实施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总体而言是得以顺利推进的,这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内因的清代广西本土因素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壮族土官的残暴统治,壮族土司统治区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壮族土司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壮族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忠君爱国思想观念的形成,为王朝中央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成为清代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根本原因”与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54.
马强 《民族学刊》2019,10(4):62-68, 118-119
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设立之初,其辖区与经制州各有畛域,互不侵犯,即所谓“蛮不出峒,汉不过境”,土司政区的地理沿革相对稳定,大多沿袭传统地域。但随着明代后期中央王朝与西南边地民族关系的紧张及其土司之间土地的侵夺,土司辖区时有扩张与盈缩;土司政区的起源与形成有三种,世袭领地、朝廷赐封与战争扩张。明清时期西南的强势土司大多侵占吞并周邻地盘形成领地纠纷。如明代播州、容美、酉阳土司甚至公然侵夺卫所屯堡。土司之间的领地纠纷往往由地方经制州长官的仲裁与调整,而土司的领地扩张与领地纠纷引起的民族地区冲突也是明季至清代前期中央王朝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5.
日本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以“难题考验”,神话为主线反映了从渔猎到农耕的生产方式转变;“从妻居”到“从夫居”的婚姻式的变革,本文探讨各民族神话中此类情节的文化含义,并述及作为成人礼俗中青春期验证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6.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后同时存在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固有机制两种执行程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国家执行程序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要求,而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纠纷解决后的执行又必须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同时,西南少数民族对外来机制的执行会进行排斥,而在同外界的交流中,其固有制度必然会汲取外来制度营养。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的执行走向融合,趋向大同。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执行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7.
1894年2月至5月,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中国西南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旅行,著成<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译本名为<中国风情>)一书,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该书从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晚清四川和云南两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诸如鸦片的普遍种植、官吏的颟顸腐败、乡土社会的凋敝、边疆军备的废弛、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在西南的事工、民众对现代化设施的破坏等等.莫理循还在书中提出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对认识晚清西南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8.
西南战略大气区辖云贵川渝四省(市),是目前国内集天然气生产、输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天然气市场,其天然气供需平衡关系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基于天然气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大区域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是维护区域能源安全、区域社会经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储备还仅局限于天然气产品储备,其他市场要素储备亟待研究,天然气市场储备仍然是区域能源危机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首次提出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概念,以西南战略大气区市场为例,构建起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框架,同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9.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0.
中国西南旧石器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南地区不仅是中国人类的发源地,而且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的发源地;近年来发现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西南地区是我国旧石器文化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最初的"一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